Recent news
最新资讯
设计的学科
2021-12-08

设计学科是什么时候形成的,设计学科是还依存于艺术还是已经被独立开了;什么是设计,什么是艺术设计,什么是设计艺术,三者是什么含义,有没有这些概念,它们之间又有什么差别,这些关于设计的本质问题是我们要理解和学习的。

 

概述


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来看,人类进行设计创造的历史十分的久远,就如设计的概念文章中提到的设计的萌芽,从旧石器时期设计活动就已经产生了。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类通过自身的智慧,为后世创造出许许多多丰富的设计遗产。

 

如表现精湛工艺的设计有苏美尔王表,吉尔伽美什石板,三星堆黄金面具,图坦卡蒙黄金面具等。

 

比较有实用性的设计有楔形文字和拉丁文,陶器与瓷器,马车,明式家具,绸缎,纸,银两,铜钱,碑文等等。

 

不管是从哪种角度来看,它都是一门十分古老的学科,它可追溯至旧石器时代,从远古智人开始为寻找食物和躲避野兽制造工具的时候,设计创造就已经产生了。但设计行为的产生不意味着设计学科的建立。

 

相反的,从19世纪中下半叶的英国工艺美术运动开始,设计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来进行研究,这时设计才有独立的趋势,直到20世纪才真正成为独立的学科而存在。

 

时间线


19世纪的工艺美术运动,掀起了工业革命以来,有关现代设计生产方式和原理的探索,象征着现代设计的开端。


1870年左右 - 19世纪下半叶

工艺美术运动!

时间 - 19世纪下半叶1870年左右

倡导者 - 约翰·拉斯金 / 实践者 - 威廉·莫里斯

起因 - 工业批量生产造成设计水平下降

导火索 - 第一次世界博览会水晶宫的展品

特点 - 反对维多利亚风格 / 反对华而不实等

 

1919年 包豪斯设计学院在德国开办,标志着现代设计教育的大门已经开启了,也加速了设计的专业化和职业发展的进程,但就设计的领域而言,设计的体系依旧没有形成。

 

1957里查德·巴克明斯行·福勒R. Buckminster Fuller)提出了“设计科学”的概念,他将其定义为一种系统的设计形式。1961年,他在向国际建筑师联盟提交的世界设计科学十年建议书中扩展了这一概念,福勒是设计科学最早的提出者。

 

1966设计科学的术语被 S.A.格雷戈里S. A. Gregory)在1966年的发表的“设计方法”的书籍上引用,他明确的区分了科学方法和设计方法的区别。格雷戈里在他的观点中很清楚的表示,设计科学指设计的科学研究。

这里的设计方法是实现设计预想目标的途径。 S.A.格雷戈里认为,设计方法是对某种特定种类的问题解决的方法,即是创造充足的条件使之达到相互关联结果的方法。

 

设计目的和内容的复杂性,决定了为达到预想目标所采取的设计方法的多样性和丰富的可选择余地,对于设计方法的研究,不单纯是为了明确地界定某一特定设计目标所必须采用的设计方法,而是将各类型设计问题的解决,处理办法加以系统化的总结,以得到具有普遍意义方法论结果

 

1969年赫伯特·亚历山大·西蒙Herbert Alexander Simon)的《人工科学》出版并发行,推动了设计学科相关的系统化形式化的设计方法的进一步发展。西蒙关于设计科学的思想也鼓励了设计研究设计科学研究的发展。设计也开始正式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受到人们的关注和研究。

 

这里我补充一点啊,在付莎莎和罗毅编写的《艺术设计通论》十三五教材中写到“1969年西蒙在他撰写的《关于人为事物的科学》一书中首次提出的设计科学的概念”,书籍指出“设计科学”是西蒙首次提出的。后来我查阅国内外论文和文献资料后发现,早在西蒙之前福勒和格雷戈里提出和沿用了设计科学的概念。这里就要更正一下,就设计科学提出的问题,这两位教授写的是不准确的。

 

基于前辈们对设计的不断研究,为现代设计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宝贵经验,设计科学也慢慢建立起来了,并作为独立学科而存在了。设计学科的建立开启了设计创造的新天地,为人们用科学、理性、系统而有效的工具来分析理解设计现象、设计行为等提供了理论基础方法论的支撑。

 

西方的设计观念对于我国而言是一个外来的词汇20世纪初,随着西方先进思想和观念的影响,现代设计观念也开始在中国蔓延。直到20世纪90年代,我国在大半个世纪都采用工艺美术”的说法来表示“设计”。

 

1988我国教育部颁布了最新的《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这对中国设计改革和设计专业的发展起到划时代的作用。在这个目录中,教育部将工艺美术”正式更名为“艺术设计学”,其中本科教育的专业名称为艺术设计”,研究生(硕士/博士)专业名称为“设计艺术”。

 

到这里,我国的设计体系逐渐明确,专业建设也开始与国际接轨,彻底改变了我国长期以来用工艺美术教育代表设计教育的尴尬境地。

 

在我国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对《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的划分中,把设计艺术归为艺术学学科。包含艺术学、音乐学、美术学、设计艺术学、戏剧戏曲学、电影学、广播电视艺术学、舞蹈学这八个二级学科。设计艺术学与设计学是一个意思,设计艺术学简称设计学,我的课统一称为设计学。

 

有什么用

 

大家看到这里一定会问理解这些知识有什么用!这里我通过较为客观角度来给大家讲一下这些知识到底有什么用。

 

大家看到这里一定会问理解这些知识有什么用!这里我通过较为客观角度来给大家讲一下这些知识到底有什么用。

大家看到这里一定会问理解这些知识有什么用!这里我通过较为客观角度来给大家讲一下这些知识到底有什么用。

第一点从设计学科独立的时间线来看,设计活动在旧石器时代已经存在了,但设计系统化知识和设计学科的建立,是从20世纪开始独立的,也就是说设计学比较年轻的,所以设计也在不断的完善和改善。

 

很多院校教材把界面设计和归属为工业设计类,由于设计的发展与新技术的出现,我认为应该把设计按照“工业产品设计”和“互联网产品设计”进行专业分类,随着科技的发展与进步,以后有可能会划分为“物联网产品设计”。

 

例如界定设计的研究范围以研究人的生理特点(人体工学)、人体解剖学、行为科学、材料、构造、工艺技术、影像学、视觉传达、陈列、展示信息等工业设计思维来完善设计的理论体系,这些知识对于互联网产品设计而言是用不上的,用不上的知识还要去学就不太合理!产出的理论体系只适用于学术研究,而脱离了市场需求的变化与时代的发展。

 

从实用角度来看待设计,我们理解设计学科的独立和发展后,剖析设计学科与设计方法,就能帮助我们更完善设计的体系。

 

第二点,通过设计方法来完善设计体系。设计方法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它贯穿整个设计活动的始终。创造性思维包括以下几种特,均是实用性知识。

 

主动性特征 - 主动的追求创新,主动实现突破,是人类自身不断完善发展的必经途径。人类大脑思维的主动控制,也体现了人类自觉的运用积累的经验与智慧。


目的性特征 - 人类对于现有事物的认识是从创造到满足到不满足到再创造的循环过程,每一次的循环都意味着新的飞跃和提升。由不满足引发的创新要求,目的大致是明确的,由需求产生目的,为新的满足而突破。


预见性特征 - 对于实现创新目的的明确把握,不意味着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同样能够被充分把握。人类思维的特征已经决定了对于未知事物拥有相当的预见能力和判断能力。

还有求异性特征发散性特征独创性特征就不说了。除了几种思维特征外还有思维的形式,包括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发散思维,收敛思维,分合思维等设计思维,另外还有戈登法的几种研究方法,都是关于设计方法的探讨和研究。

 

第三点,教育部将“工艺美术”正式更名为“艺术设计学”,本科教育的专业名称为艺术设计研究生专业名称为设计艺术,也就是说设计艺术与艺术设计是学科类别,而不存在“艺术设计”或“设计艺术”的概念,学科差异不同而已,以我理解的前者学习平面,排版,摄影,视觉传达多一些;后者研究设计史,概论和理论多一些,但都是关于设计学与艺术学的研究!

 

设计就是设计艺术就是艺术。虽然百度搜能查到“设计艺术”的定义“设计艺术是实用艺术,它以艺术为设计的要求和要素”,但这其实就是设计的目的,作为生物性社会性的属性与特征,还是属于设计范畴,归根结底还是设计学而非艺术。

 

所以以后要对“设计艺术”与“艺术设计”有明确的区分,直接把设计与艺术的概念强行融合在一起,就显得不是那么的专业奥。以上每个应用点均是设计的学科中能应用到的知识,目前是这样,以后我可能还会想出更多。

 

总结

 

早期的设计有明确的设计活动,但没有建立起设计体系

19世纪 工艺美术运动是现代设计的开端

1919年 包豪斯设计学院的建立,加速的设计的发展

1957年 里查德·巴克明斯行·福勒提出了“设计科学”的概念

1966年 S.A.格雷戈里的《设计方法》区分了科学方法与设计方法

1969年 赫伯特·西蒙的《人工科学》推动了设计科学的研究

1988年我国教育部将“工艺美术”正式更名为“艺术设计学

本科教育的专业名称为艺术设计”,艺术设计包含于设计学中

研究生专业名称为设计艺术”,设计艺术包含于艺术学,属于文学

 

声明:文章及图片来自网络,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仅供学习参考之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立即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和我们来一次愉悦的设计之旅

关于品牌设计、企业应用、制作执行方面有什么疑问都可以和我们聊聊~

您可以通过以下的留言板把您的需求简单描述发送我们的邮箱。

我们会尽快与您联系,提供一个全面的解决方案!非常期待您的留言,更期待与您相见!

您的姓名:
企业名称:
您的联系电话:
您的QQ:
您的需求:
微信
电话
0574-81877818
客服
咨询
工单
顶部

让您的品牌更具竞争力...

版权所有 宁波斯创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浙ICP备2021012789号 工信部电管函[2013]143号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B1-20140197 高新技术企业 编号:201831000841 科技型中小企业 编号:201931011508001704                公安备案号:31010102002108